請允許我從個人角度先吐槽一下中國的基礎教育。中國所有中小學生都要學習寫“議論文”,中國高考作文也是以議論文為主。議論文原本是最適合訓練批判性思維的項目。但是中國學校教的議論文寫法,我覺得不是批判性思維。
我大概調研了一下,中學老師們總結的議論文寫作套路大約有六種,包括比喻論證、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引用論證、引申論證。這其中只有“舉例論證”(列舉事實)和“引申論證”(對事理原因或結果的分析)談得上是論證方法,其他都只能算是文筆藝術,它們能讓你的文章顯得有文采,并不能增加說服力。而且請注意,舉例不等于事實完備,引申不等于邏輯嚴謹,但是語文老師不會跟你講這些。語文老師似乎根本不在乎“理”,只在乎“說”。
這樣的作文其實是抒情論證、感嘆論證、自嗨論證,夸張點說簡直是中文之恥 。
美國是從幼兒園就開始教批判性思維 。五六歲的小孩,剛剛能認字,勉強能讀、甚至是聽老師給念一篇小短文的時候,就得學著從文中識別兩種關鍵信息 ——
哪句話是“事實(fact)”,哪句話是“觀點(opinin)”。
區分事實和觀點是批判性思維的基本功。
簡單說,“事實”,是思考用的素材,是在外界給定的東西,不是你思考出來的東西。“觀點”,則是每個人自己思考出來的東西。你不能說“觀點無對錯” —— 我們思考就是要取得正確的觀點 —— 但觀點的確是可以討論的,因為別人的思考不一定跟你一樣。特別是在正式的場合,正經的文章,比較講究的人,不太容易給你弄個錯誤的事實,大家爭論主要是爭論觀點。
一般認為事實是客觀的,觀點是主觀的。但是你要是深究下去,事實和觀點之間并沒有一根明顯的分界線,你得考慮當前語境才行。這兩個概念是最重要的思考結構,咱們展開說說。
1.事實
事實,是現在就能用客觀方法證實的陳述。“中國象棋雙方各有 16 個棋子”,這就是一個事實。這沒什么可爭論的,你要是不服咱倆可以一起數。
事實可以有真有假。比如有人說“成龍代言的產品大多都遭遇了慘敗,成龍真是個品牌殺手啊!”這句話的前半部分不一定對,成龍代言了很多產品,其中到底有多大比例失敗你可能需要去調研一番 —— 但是說話的人,是把這半句話當做“事實”去說的。前半句是他推理的論據,他不打算跟你爭論這個。后半句是他推導出來的觀點,是他說這句話的用意。
大多數情況下,只要不是做數學題,事實夠了觀點也就有了。如果這個人的罪行都已經明明白白擺出來了,該判多少年不是什么難題。而且一般人不至于故意把錯誤的事實當正確的事實說,多數情況下事實都是真的。但是在思考中,事實這個環節仍然有很多問題。
你可能沒有使用全面的事實。人會有意無意地忽略掉一些事實,不顧事實,選擇性接收自己喜歡的事實。還有人故意用只給部分事實的方法誤導別人。
美國法庭傳喚證人作證的時候,證人需要手按《圣經》宣誓,誓詞中有一句『我提供的證據是事實,是全部的事實,而且只是事實。』(...the evidence I shall give shall be the truth, the whole truth and nothing but the truth)我真希望所有人說事兒之前都先用這句話發個誓。這句話是說你給事實還不行,你得給全面的事實才行,你不能故意隱藏關鍵事實。新聞報道在“真實”之上還講究一個“客觀中立”,也是這個意思。
還有一種可能是你以為是真的事實,其實是假的。還有可能你認為是確定的事實,其實是不確定的。老百姓有各種深信不疑的東西都是錯的。怎么才能判斷事實的真假,如何取得高質量的事實,那涉及到科學方法,下次再說。
2.觀點
觀點,是主觀的判斷。
比如說,“中國是個偉大的國家”,這就是一個觀點。哪怕你也同意我也同意,世界上所有人都同意中國就是偉大,它也只是觀點。為啥呢?因為“偉大”是個缺乏客觀精確定義的形容詞,誰能說清什么叫偉大?至少在邏輯上,有人可以合法地認為中國不偉大。反過來說,“中國的國土面積是 960 萬平方公里”雖然不一定準確,卻是一個事實。
觀點包括價值判斷。“這朵花是紅色的”,是事實;“這朵花真好看”,是觀點。“哈爾濱不是黑龍江的省會”,是假的但是也叫事實;“哈爾濱是個美麗的城市”,是正確的但是是觀點。“恐怖分子是壞蛋”、“牧羊犬是最聰明的狗”,也是觀點。
觀點包括個人的喜好和感受。“豆腐腦是咸的好吃”“武漢的夏天太熱了”,這些都是觀點。
觀點還包括建議。“政府應該增加在基礎科學方面的投入”,是觀點。凡是帶有“應該”這兩個字的都是觀點,別人不一定認為應該。
對未來的預測,也是觀點。“我兒子這么聰明一定能考上大學”“中國將進入老齡社會”,這都是觀點。只要這件事兒在邏輯上還有不確定性,你就不能說它是事實。
*
你可能覺得有時候不容易區分哪個是觀點哪個是事實,這其實不是你的問題,而是“觀點”和“事實”這個劃分方法就有問題。有很多事情在某些人眼中是事實,在某些人眼中是觀點。
任何觀察都有一個主觀的視角,都受到語境的影響。比如“地球繞著太陽轉”,你說是事實還是觀點?對大多數現代人來說這就是一個沒什么好說的事實。但是對某些哲學家來說,到底是地球繞著太陽轉還是太陽繞著地球轉,那取決于你用的坐標系是什么 —— 兩者都對,都是你的主觀判斷,所以只能叫觀點。
越是思想開放的人,越傾向把一些陳述視為觀點;越是思想保守的人,越是傾向于把一些信念視為事實。比如說,“墮胎是不道德的,應該用法律禁止”這句話你可能一聽就知道應該叫觀點,但是美國心理學家專門做過研究 ,有些人認為這是客觀事實。你要想跟他討論討論,他根本不接受你的質疑。
我們沒必要太過較真地區分事實和觀點,我們的目的只是理解事實和觀點的關系。
*
事實和觀點的關系是事實決定觀點。我們的思考一定是觀點隨著事實發生改變,而不能讓事實隨著觀點發生改變。
保羅·薩繆爾森是個著名的經濟學家,得過諾貝爾獎,他寫的教科書影響幾代人。有一年,薩繆爾森在教科書里說“5%的通貨膨脹率是可以接受的”。過了幾年,他的教科書改版了,他改成“3%的通貨膨脹率是可以接受的”,后來又改成了“2%”。于是就有人提出質疑,說你這么大的一個經濟學家,寫的還是教科書,怎么說話變來變去呢?
薩繆爾森對此的回答 是:『當事實發生改變的時候,我就會改變觀點。難道你不是這樣的嗎?』
改變觀點并不可恥。知識總是不斷更新的,好的學者就應該隨著事實的更新改變觀點。
那既然事實是客觀的,觀點是可以改變的,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有一樣的觀點呢?因為有些觀點是不容易改變,甚至是不可改變的。
有些觀點不是從事實中推導出來的。這樣的觀點我們稱之為“立場”。
3.立場
你可以反駁別人的觀點,但是最好不要輕易質疑別人的立場。立場是在思考之前就有的、可以不講理的觀點。
比如豆腐腦到底是咸的好吃還是甜的好吃,我就是堅定的“咸黨”。你要跟我一起點菜,我會堅決要求點咸的,我不接受反駁。這就是我對豆腐腦的立場。
我們在思考之前,應該誠實地想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 這也是立場。立場是思考的出發點和方向。
立場可能來自你的某一個情緒,是你從眾多情緒中取舍的結果,而情緒本身是不講理的,是理性為情緒服務。
立場可以來自利益。我的利益決定了我認為“這次漲工資應該優先給我所在的部門漲”。如果你代表你們公司去競標一個項目,哪怕在競標會上發現別家公司比你們公司更適合拿那個項目,你也只能盡全力為你們公司爭取。
立場還可以來自身份認同。世界杯足球賽中國對巴西,我知道巴西踢得比中國好,但因為我是中國人,我支持中國隊。
當然立場不是絕對不可以變的,但是是輕易不能變的。我們有時候諷刺那些不顧是非,一心往一個方向辯論的人是“律師思維”,就好像律師收了錢就只能為委托人辯護一樣,但是人其實都有立場。也許理想的思考應該沒有特別的立場,或者說“我的立場就是要客觀地明辨是非”,但“沒有立場”本身也是一種立場。
一般講批判性思維的書很少提到立場,可是思考需要有個立場。現在人工智能已經能很好地從事實推出觀點,做各種判斷,但是它也需要立場。事實上人工智能研究的一個難點就是機器很善于學習,但機器不知道自己*為什么*學習:你總是需要讓人先干預一下,給機器設定好去學什么、命令它去學,它才能去學 —— 它自己并不“想要”學習 。
立場,代表思考的人性。
*
所謂批判性思維,一般簡單的說法,就是“通過分析事實形成判斷”。我們這里說具體點 ——
批判性思維,是從立場出發,選取事實,通過邏輯推導,形成觀點。
這個過程的每一步都可能出錯。有的人立場不明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會兒被這個情緒左右,一會兒被另一個情緒左右:又想升官又想發財,還想在上司面前保全面子。有的人直接從立場跳到觀點,根本不顧事實:因為我是中國人,所以日本干什么都不對。
還有一種情況是犯邏輯錯誤。專業的邏輯學普通人聽不懂也用不上,而簡單的邏輯,像“大前提是什么,小前提是什么,所以什么什么”,我不相信有人會因為不懂這個而犯錯。人們犯簡單的邏輯錯誤往往不是因為不懂邏輯,而是他沒把立場和事實捋順。
批判性思維最難的地方是智識的誠實。
只要誠實地對待立場、事實和觀點,思考通常不是特別困難的事情。
誠實還意味著“篤行之” —— 按照觀點行動:如果思考的結果是想要的那個確實做不到,那就老老實實地接受。
我們總結一下:
區分事實和觀點是批判性思維的基本功。
事實,是現在就能用客觀方法證實的陳述。事實可以有真有假。
觀點,是主觀的判斷。它包括價值判斷、個人喜好和感受、建議和對未來的預測。
立場,是在思考之前就有的、可以不講理的觀點。它可能來自情緒、利益和身份認同。
批判性思維,是從立場出發,選取事實,通過邏輯推導,形成觀點。它最難的地方是智識的誠實。
上一條:薩特 | 世界荒謬,人生痛苦
下一條:馬未都:三種壞文化影響了數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