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禧肖像,荷蘭畫家胡博·華士繪
很多人都認為慈禧太后在1898年踩剎車,叫停光緒皇帝的戊戌變法,是因為慈禧太后反對戊戌變法,或者光緒皇帝親政是假的,慈禧太后不舍得放權才是真的。
從1894年甲午戰爭中慈禧太后的表現來看,光緒確實是獨立親政。從光緒對日宣戰,到馬關和議,慈禧太后自始至終都沒有干涉光緒的決策。
晚清的三大變革: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庚子新政,慈禧都有支持的表現。1861年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后,即于當年開展洋務運動。1898年6月10日,慈禧太后同意光緒所送過來的《明定國是詔》,同意變法。1901年,慈禧太后默許進行庚子新政。
光緒的戊戌變法,表面上看是轟轟烈烈,但實際上是隨便涂鴉。在沒有取得滿朝大臣(包括外省官員)的共識、也沒有任何改革的計劃,就在百天內不征詢大臣討論,單方面發布數百道命令。雖然是淋漓盡致,但過后卻是一地雞毛!

光緒皇帝讀書像
可以說,光緒的一生毀在兩個人的手里:翁同龢,作為老師,讓光緒成為了一個眼光狹隘而無知的人;康有為,說話慷慨激昂,做事一塌糊涂,忽悠光緒進行一場糊涂變法。
對比一下,1901年庚子新政,比1898年戊戌變法顯得審慎、有計劃得多,更具有操作的可行性。
慈禧太后同意發布《明定國是詔》,就已經表明了慈禧太后支持變法。但為什么慈禧太后最后要踩剎車呢?僅僅是因為光緒百天發來數百道命令嗎?
根據雷家圣《失落的真相:晚清戊戌政變史事新探》一書,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在1898年戊戌變法時來到中國訪問;當時的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向康有為建議清朝聘用伊藤博文作為變法顧問,甚至給予事權(即部分或全面主持戊戌變法);后李提摩太向康有為提出“中美英日合邦”的建議。
這里隱含的巨大風險是:1、伊藤博文獨攬大清朝政;2、大清的軍事、財政、外交權力被轉移,無法獨立自主。
對于聘用伊藤博文為顧問的提議,變法派是紛紛上書要求光緒聘用伊藤博文。對此,保守派官員異常警惕。保守派官員楊崇伊密奏慈禧太后:“風聞東洋故相伊藤博文,將專政柄。伊藤果用,則祖宗所傳之天下,不啻拱手讓人。”如此尖銳的話語,讓慈禧太后不得不從圓明園回到紫禁城,觀察和了解光緒的看法,以便進行風險把控。
對于“中美英日合邦”的提議。在康有為的授意下,變法派官員楊深秀在9月20日上書:“臣尤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計,固結英、美、日本三國,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9月21日,變法派官員宋伯魯上書:“渠(李提摩太)之來也,擬聯合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為合邦,共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別練兵若干營,以資御侮。…今擬請皇上速簡通達外務、名震地球之重臣,如大學士李鴻章者,往見該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與之商酌辦法。”


伊藤博文
在下判斷之前,先了解伊藤博文和李提摩爾二人。
伊藤博文,1841年10月16日出生,是日本第一任內閣總理大臣(擔任第1、5、7、10次四任內閣總理大臣),明治維新元老,中日甲午戰爭策劃者。
伊藤博文,本姓林氏,是日本第7代君主孝靈天皇的后裔。因其父林十藏是水井武兵衛的養子,于是改名為水井十藏。后來水井武兵衛成為伊藤彌右衛門養子,水井武兵衛改名為伊藤直右衛門,因此,水井十藏又改名為:伊藤十藏。這就是伊藤博文姓伊藤的來由。
1862年,21歲的伊藤博文等十幾個人闖入英國公使館,仍自制的燃燒彈。
1863年,伊藤博文等長州五杰(即:伊藤博文、山尾庸三、井上勝、井上馨、遠藤謹助)受長州蕃派遣,秘密經過中國前往英國,進入倫敦大學學習,師從著名化學家亞歷山大·威廉·威廉姆遜。當年英國軍艦炮轟薩摩藩。
1864年6月,伊藤博文和井上勝回到日本。當年發生下關事件(即美、法、英、荷四國聯合軍艦炮轟馬關)。
1865—1867年,伊藤博文從事討伐德川幕府、歸政天皇的運動。
1885年,伊藤博文提出廢除太政官制、實行內閣制,并于當年出任日本第一任內閣總理大臣,開始起草日本憲法,被稱為“明治憲法之父”。
1894年,伊藤博文參與策劃吞并李氏朝鮮和甲午戰爭,并于1895年和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
以上就是伊藤博文的簡要經歷。


34歲時的李提摩爾
李提摩爾,TimothyRichard,1845年10月10日出生在威爾士的一個鐵匠家庭,20歲進入神學專科學習,23歲加入倫敦浸禮會,并自愿到中國傳教。
在1876—1879年華北五省空前旱災(即丁戊奇荒)中,李提摩爾在青州和山西從事賑災活動。
1880年,因為中俄糾紛,李提摩爾印發《議和論》,主張以外交途徑解決。
1886年,李提摩爾來到北京,發布了《七國新學備要》,介紹西方各國的教育情況,建議清政府每年拿出100萬兩白銀作為教育經費。
1890年,李提摩爾應李鴻章的邀請,擔任《中國時報》中文版主筆,經常發布中國改革的社論。
1891年—1916年,李提摩爾負責上海廣學會,主要負責翻譯和出版書籍。其中最出名的是英國馬墾西所著的《泰西新史攬要》,在1895年出版后風行一時,是戊戌變法時光緒的主要參考書籍之一。
在戊戌變法期間,李提摩爾向康有為提出了“中美英日合邦”方案:中、美、英、日四國將軍事、財政、外交等權力交給一個“百人委員會”鼓勵。這個方案,比現在的歐盟更激進、更大膽。
以上就是伊藤博文和李提摩爾的經歷。現在來說說可行性。李提摩爾的中美英日四國合邦方案,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都沒有一絲絲的可能性,所以就不必討論了。這里主要是分析假如光緒同意,伊藤博文愿意成為戊戌變法顧問或者執政嗎?
馬關談判時清朝書記官所記錄伊藤博文和李鴻章對話的《馬關議和中日談話錄》中記載:“
伊云:“中國財源廣大,未必如此減色。”
李云:“財源雖廣,無法可開。”
伊云:“中國之地,十倍于日本,中國之民四百兆,財源甚廣,開源尚易,國有急難,人才易出,即可用以開源。”
李云:“中國請爾為首相,何如?”
伊云:“當奏皇上,甚愿前往。”
”伊即伊藤博文,李即李鴻章,皇上即日本明治天皇。可見,如果光緒同意,伊藤博文確實愿意作為戊戌變法的顧問,或者首相之類的執政。至于說能否實現,就是另外一回事,至少我們知道伊藤博文是愿意的。
因此,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以光緒生病為由,宣布臨朝聽政的原因是:一、變法派上書要求聘請伊藤博文作為變法顧問,甚至給予變法權力;二、變法派官員楊深秀、宋伯魯二人上書光緒,要求同意李提摩爾提出的中美英日合邦方案。慈禧太后本身并不反對變法。
9月19日,慈禧太后離開圓明園,回到紫禁城,是因為聘請伊藤博文作為變法顧問這個問題,想要了解光緒的想法。結果第二天、第三天,相繼聽到楊深秀和宋伯魯二人的中美英日合邦要求,不要說是慈禧太后,任何一個皇帝,聽到這個方案都坐不住!
光緒是怎么想的,我們無從得知,但光緒沒有訓斥楊深秀和宋伯魯二人,就成為了慈禧在戊戌變法踩剎車、自己親自出馬收拾局面的關鍵因素。
至于其他的說法,如康有為的刺殺方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當時有能力刺殺慈禧太后的人,都不可能同意刺殺。光緒計劃和慈禧太后前往天津閱兵,更多是光緒以閱兵為由增加和慈禧太后的溝通,緩和母子關系。至于慈禧太后要廢光緒的流言,不過是變法派的造謠或推測。而光緒以兵幽禁慈禧太后于圓明園的流言,則是保守派的造謠或推測。
至于慈禧太后為何沒有在9月21日捉拿康有為的上喻中沒有提及李提摩爾的中美英日合邦方案,依據雷家圣的推測,應該是慈禧太后不知道美、英、日是否參與這個方案,不想多生事端引發外交爭端而不予提及。

C號一千圓紙幣(1963年-1986年發行)的伊藤博文頭像
最后討論下伊藤博文和李提摩爾的動機。伊藤博文想要參與戊戌變法,更多的是為了個人名譽和歷史地位。
試想:成功在日本和中國變法,將會給伊藤博文功蓋古今的地位。古今中外,有誰能夠2次成功變法呢?沒有!伊藤博文就是想要做這個古今中外的第一人。
這就是伊藤博文的動機,而非“日本鬼子亡我之心不死”的憤青口號。
從李提莫爾積極參與中國的賑災,并多次參與中國政治,呼吁變革,提出教育改革,出版書籍改變觀念等行為來看,其實李提摩爾已經是一個真正關心中國事務的人,即便他的國籍是英國。
簡單說,李提摩爾就是一個漢化的英國人。
雖然中美英日合邦的方案很荒謬,但他的動機是為了中國的利益,而非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