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道德制高點上總是站滿了蠢人?


不知為什么,傻人道德上的敏感度總是很高,也許這純屬巧合。我們要討論的問題是:在聰明人的范圍之內(nèi),道德上的敏感度是高些好,還是低些好。
在道德方面,全然沒有靈敏度肯定是不行的,這我也承認。但高到我這位朋友的程度也不行:這會鬧到雞犬不寧。
《廊橋遺夢》上演之前,有幾位編輯朋友要我去看,看完給他們寫點小文章。
現(xiàn)在電影都演過去了,我還沒去看。這倒不是故作清高,主要是因為圍繞著《廊橋遺夢》有種爭論,使我覺得很煩,結(jié)果連片子都懶得看了。
有些人說,這部小說在宣揚婚外戀,應該批判。還有人說,這部小說恰恰是否定婚外戀的,所以不該批判。
于是,《廊橋遺夢》就和“婚外戀”焊在一起了。

01
我要是看了這部電影,也要對婚外戀作一評判,這是我所討厭的事情。
對于《廊橋遺夢》,我有如下基本判斷:第一,這是編出來的故事,不是真的。第二,就算是真的,也是美國人的事,和我們沒有關(guān)系。
有些同志會說,不管和我們有沒有關(guān)系,反正這電影我們看了,就要有個道德評判。
這就叫我想起了近二十年前的事:當時巴黎歌劇院來北京演《茶花女》,有些觀眾說:這個茶花女是個妓女啊!男主角也不是什么好東西,瑪格麗特和阿芒,兩個湊起來,正好是一對賣淫嫖娼人員!
要是小仲馬在世,聽了這種評價,一定要氣瘋。法國的歌唱家知道了這種評論,也會說:我們到這里演出,真是干了件傻事。演一場歌劇是很累的,唱來唱去,底下看見了什么?賣淫嫖娼人員!
從那時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了十幾年。我總覺得中國的觀眾應該有點長進——誰知還是沒有長進。


02
小時候,我有一位小伙伴,見了大公雞踩蛋,就揀起石頭狂追不已,我問他干什么,他說要制止雞耍流氓。
當然,雞不結(jié)婚,搞的全是婚外戀,而且在光天化日之下做事,有傷風化;但雞畢竟是雞,它們的行為不足以損害我們——我就是這樣勸我的小伙伴。
他有另一套說法:雖然它們是雞,但畢竟是在耍流氓。
這位朋友長著鳥形的臉,鼻涕經(jīng)常流過河,有點缺心眼——當然,不能因為人家缺心眼,就說他講的話一定不對。
不知為什么,傻人道德上的敏感度總是很高,也許這純屬巧合。我們要討論的問題是:在聰明人的范圍之內(nèi),道德上的敏感度是高些好,還是低些好。
在道德方面,全然沒有靈敏度肯定是不行的,這我也承認。但高到我這位朋友的程度也不行:這會鬧到雞犬不寧。
他看到男女接吻就要扔石頭,而且扔不準,不知道會打到誰,因此在電影院里成為一種公害。他把石頭往銀幕上扔,對看電影的人很有點威脅。
人家知道他有這種毛病,放電影時不讓他進;但是石頭還會從墻外飛來。你沖出去抓住他,他就發(fā)出一陣傻笑。
這個例子說明,太古板的人沒法欣賞文藝作品,他能干的事只是擾亂別人……


03
我既不贊成婚外戀,也不贊成賣淫嫖娼,但對這種事情的關(guān)切程度總該有個限度,不要鬧得和七十年代初抓階級斗爭那樣的瘋狂。
我們國家五千年的文明史,有一條主線,那就是反婚外戀、反通奸,還反對一切男女關(guān)系,不管它正當不正當。
這是很好的文化傳統(tǒng),但有時也搞得過于瘋狂,宋明理學就是例子。理學盛行時,科學不研究、藝術(shù)不發(fā)展,一門心思都在端正男女關(guān)系上,肯定沒什么好結(jié)果。
中國傳統(tǒng)的士人,除了有點文化之外,品行和偏僻小山村里二十歲守寡的尖刻老太婆也差不多。
我從清朝筆記小說中看到一則紀事,比《廊橋遺夢》短,但也頗有意思。
這故事是說,有一位才子,在自己的后花園里散步,走到籬笆邊,看到一對螞蚱在交尾。要是我碰上這種事,連看都不看,因為我小時候見得太多了。
但才子很少走出書房,就停下來饒有興致地觀看。忽然從草叢里跳出一個花里胡哨的癩蛤蟆,一口把兩個螞蚱都吃了,才子大驚失色,如夢方醒……這故事到這里就完了。
有意思的是作者就此事發(fā)了一通感慨,大家可以猜猜他感慨了些什么……


04
坦白地說,我看書看到這里,掩卷沉思,想要猜出作者要感慨些啥。我在這方面比較魯鈍,什么都沒猜出來。
但是從《廊橋遺夢》里看到了婚外戀的同志、覺得它應該批判的同志比我要能,多半會猜到:螞蚱在搞婚外戀,死了活該。這就和謎底相當接近了。
作者的感慨是:“奸近殺”啊。
由此可以重新解釋這個故事:這兩只螞蚱在籬笆底下偷情,是兩個墮落分子。而那只黃里透綠,肥碩無比的癩蛤蟆,卻是個道德上的義士,看到這樁奸情,就跳過來給他們一點懲誡——把他們吃了。
寓意是好的,但有點太過離奇:癩蛤蟆吃螞蚱,都扯到男女關(guān)系上去,未免有點牽強。
我總懷疑那只蛤蟆真有這么高尚。它頂多會想:今天真得蜜,一嘴就吃到了兩個螞蚱!
至于看到人家交尾,就義憤填膺,撲過去給以懲誡——它不會這么沒氣量。
這是因為,螞蚱不交尾,就沒有小螞蚱;沒有小螞蚱,癩蛤蟆就會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