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在上世紀寫了本隨筆集叫《幸福之路》。這本書的名子雖然很雞湯,但是內容卻跟雞湯沒任何關系,書中羅素把一些經(jīng)由他自己的經(jīng)驗和觀察,對不同類型的人的欲望,煩惱,絕望的來源做了很深刻的歸類,思辨和剖析。比如列出人們不幸福的四大欲望,三大錯誤等等,希望無數(shù)感到郁悶的男男女女,找到不幸福的根源,反思自己應該怎樣做才能真正幸福。而傅雷先生的精湛翻譯更是為這本書增添了光彩。
羅素揭示幸福的秘訣在于:“使你的興趣盡量廣泛,使你對那些自己感興趣的人和物盡量友善,而不是敵視。”
他說,一個有勃勃生機與廣泛興趣的人,可以戰(zhàn)勝一切不幸。 一個明智地追求快樂的人,除了培養(yǎng)生活賴以支撐的主要興趣之外,總得設法培養(yǎng)其他許多閑情逸致 。也就是說,你自己的興趣越廣泛,你擁有的快樂機會就越多,而受命運播弄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因為即使失去了某一種興趣,你仍然可以轉向另一種。
羅素認為幸福都是一樣的,只不過受的教育不同,導致幸福的形式不同而已。熱衷于玩游戲的人和吟詩彈唱的文人雅士的幸福,都是同樣深刻而令人滿足。
所以,羅素言:“須知參差多態(tài),乃幸福的本源。” 用通俗的解釋,兩個字:包容。狂熱和愛好,在許多情況下,也許是絕大多數(shù)的情況下,都不是根本的幸福之源,而只是對現(xiàn)實的逃避,只是對某些極端痛苦的、難以面對的時刻的忘卻。根本的幸福最有賴于對人和物的友善的關懷。
說得簡單明了一點就是:對人對物的反應,盡量地傾向于友善。羅素說,判斷一個人是否成熟要具備因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能夠理解和接納與我有不同價值觀的存在,能夠理解和接納這個世界上就是有很多人與我的想法不一樣。而不是指責和生氣與我價值觀和想法不一樣的人。
羅素進一步解釋,對人善意的興趣是愛的一種形式,但決不是想抓住,想占有,想得到回報的那一種,促進快樂的那種興趣,是喜歡觀察別人,在他人的個性中找到快樂,愿意使與自己來往的人感到興趣和愉快,而不是想去支配他們或者要求他們贊美自己,以這種態(tài)度去對待他人的人,定能產(chǎn)生快樂,并領受到對方的友善,所以,通向幸福的唯一道路就是內在的修養(yǎng)。
羅素在《幸福之路》里這樣寫道:人的一生就應該像一條河,開始是涓涓細流,被狹窄的河岸所束縛,然后,它激烈地奔過巨石,沖越瀑布。漸漸地,河流變寬了,兩邊的堤岸也遠去,河水流動得更加平靜。最后,它自然地融入了大海,并毫無痛苦地消失了自我。

說到羅素,不得不提一下尼采。羅素和尼采是兩個風格完全不同的哲學家,這不光表現(xiàn)在哲學理念上,羅素是絕對的理性邏輯主義,而尼采比較偏感性,尼采對幸福的理解,幸福的秘訣就是:“不怕痛苦,不怕苦難”。
他認為,其實我們并不怕痛苦,我們怕痛苦的沒有意義。我們也不怕苦難,我們怕苦難的沒有價值。 尼采說,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他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所以真正的高手,是專注生活中他的夢想,而非他的苦難。
生活很奇怪,如果專注瑣碎,生活就會給你瑣碎;如果專注想做的事情,生活就會給你意義,給你力量。所以,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思想是人類尊嚴和價值的最高體現(xiàn)。理性是人類進步的標志,是人類文明進程的碩果。尼采夢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是超人。超人不是具體的人,是個虛幻的形象,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思想者關注“做”的哲學、關注生活世界,平等地與各種文化人乃至“凡人”對話,在這個什么都可能消失的世界里尋找永恒。
幸福有兩個層面: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雖然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當我們經(jīng)濟發(fā)達了,物質豐富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卻越來越差,人際關系也越來越緊張,社會環(huán)境越來越不安全...所以,很難有一個人孤立地在一個極其不幸福的社會環(huán)境中持續(xù)地幸福。也就是說,個人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必須放在廣闊真實的社會背景之下,才能顯示出其真諦。 否則,個人的幸福只能是海市蜃樓。
曾經(jīng)有媒體做過調查,排列出國人幸福感的十大標準:1最具資本的幸福:身體健康;2最具成就感的幸福:收入滿意;3最溫馨的幸福:和家人在一起;4最浪漫的幸福:得到愛;5 最安心的幸福:擁有個人住房;6 自我價值實現(xiàn) ;7 吃到安全食品;8 人居環(huán)境優(yōu)良 ;9 社會安全;10 有可信賴的朋友。
當今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追求個人幸福感,都開始關注幸福感,開始關注社會環(huán)境的完滿(完善、美滿)。我相信人類的理性:有一種社會力量叫公正化(公眾渴求正義與平等),這股力量無可抵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