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2年1月21日,日本發生“白鳥事件”
圖為川口孝夫所著《蜀國飄流記》封面
原載:《南方周末》2011年1月20日
作者:劉檸
此處有刪節
1956年3月,一個日本人攜眷來到中國,從此一住十八載,其間無法回國。夫婦更名改姓,喬裝成中國人,以“國家干部”的身份,參加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在轟轟烈烈的、人類歷史上前所未見的社會實驗中,改造思想。從整風、反右、“大躍進”,到人民公社、反右傾機會主義、“四清”運動,直到在“文革”中,自己也被打倒。中日建交后的1973年12月,才輾轉回到自己的祖國。如此傳奇不是傳說中的日共“延安派”或日籍八路軍,而是發生在戰后中日間的一段真實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川口孝夫,1921年出生于北海道上川郡士別村(現士別市)的一個農家,他原在日共北海道地方委員會機關軍事部門工作。1953年8月,調到日共東京都委員會,因“白鳥事件”的關系,被分配到黨的非公開部門(當時的日共處于半地下狀態)。1955年7月,日共召開六中全會,兩派(主流派和反主流派)統一,黨的活動全面公開化。1956年3月,應組織上要求,離開日本,赴中國——從此開始了漫長的流放。
緣起“白鳥事件”
1952年1月21日晚,北海道札幌市警察署白鳥一雄警官騎自行車回家途中,遭人射殺。嫌疑人騎車逃遁。這就是日本當代史上的“白鳥事件”。
“白鳥事件”是美國對日軍事占領后期的一樁典型的政治謀殺。被暗殺的白鳥一雄,戰時曾從事過以鎮壓左翼社運為目的的“特別高等警察”活動,戰后作為札幌警署的警備科長,負責對半合法化日共的對策,對赤色分子鎮壓沒商量,被日共看成是“兇惡敵人”。
1949年至1950年,日本政府根據美占領當局的指示,在全國范圍內大搞“赤色整肅”,將大批日共分子及其同情者開除公職,日共面臨空前的壓力。1951年10月,日共召開五中全會,通過了旨在以武力革命奪取政權的“五一綱領”。在日共的策動下,“山村工作隊”遍布全國,一時間日本列島“武裝蜂起”,不無燎原之勢。僅在北海道一地,就發生過市民哄搶運煤列車的“紅燈事件”和在札幌市公所門前靜坐示威的“我們要年糕”事件,均遭警方的嚴酷彈壓,被認為是“始作俑者”的日共黨員多數被捕。對此,北海道地區的日共組織給包括白鳥一雄在內的“劊子手”們寄送了數以百計的寫有威脅性字句的明信片,以“恐怖反制”的方式展開了營救斗爭。
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白鳥事件”,日共自然成了首當其沖的嫌疑者。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無論是美占領當局,還是日本政府,對日共其實都有種除之而后快的心理,“白鳥事件”恰好為當局提供了一個絕好的鎮壓口實。受事件的牽連,逾50名日共黨員及其外圍分子被逮捕;被捕者中至少有3人自殺,或出獄后離奇死亡;超過三分之二的人承認與事件的關聯,并在成為檢方證人后脫黨;10名黨員雖然幸免于被捕,但被認為與事件有關,因而被迫流亡中國,川口孝夫夫婦就是其中的兩位。
五一慶典和“人民大學分校”
剛到中國的時候,川口孝夫對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切都感到新鮮。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在日本,搞了6年反政府的地下活動。來到解放的新中國以后,我切身體會到一種仿佛頭頂的石頭被搬掉的解脫感,還有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制度的差異”。






